首先他指出,之前的经期同步研究都基于一个模糊的看似合理的假设,即“在随机比较两名女性的来潮日间隔时,这个差值是随机分布的”。但wilson用计算证明,哪怕你什么都不做,找出若干对八竿子打不着的女性互相比较月经来潮日的间隔,由于每个人的周期长短不同,其中有一半左右都将趋向同步,尤其当实验人数较少统计时间较短的时候趋同现象更为显著。而大多数经期同步的研究都具有样本量小,持续时间短的特点。
其次,比较来潮日间隔时,如何选取日期也会使结果大为不同。假设女性a的月经周期长度是28天,她在第1天、第29天、第57天来潮。而女性b的月经周期长度是30天,她在第15天、第45天、第75天来潮。如何判断她们的月经周期是趋于同步还是趋于分离呢?如果以女性a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月经时间来和女性b比较,会发现前一次她俩相差14天,后一次相差16天,趋于分离。如果以女性a第二次和第三次月经时间与女性b比较,就变成前一次相差14天,后一次相差12天,趋于同步。同样的数据得出相反的结论,一不小心就陷入数学陷阱。
再者,wilson发现很多实验存在人为排除不符合实验设计的参与者或数据的情况。有些实验的参与者在实验中发生月经不调的现象(根据统计人数比例约为25%),来潮次数与其他人不同,研究者就会在统计时将这些数据去掉,而这样做无疑损害了研究的客观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