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菜谱 分类 食材 百科 资讯 运动
当前位置:首页 > 健康 > 健康养生

小儿暑热症的中药防治

导读:先后用青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磺胺类等多种抗菌素治疗,仍天天发热,做胸部透视肥达氏反应,大小便及血常检查,结果均未见异常,最后说他是“夏季热”,建议看中医。

小儿暑热症的中药防治

再加上盛暑之时必兼湿,湿热之邪易犯脾胃。暑湿相合为患,多缠绵难愈。久病又必累及肾气。因此本病的发病过程,伤及气津,关系肺胃及脾肾。临床上可分为暑伤肺胃、暑湿伤脾、上盛下虚、热留阴分诸证型。但无论属虚属实,兼证如何,均因暑热之邪外侵,极易损伤阴津。凡大苦大寒之中草药,最易化燥伤阴。辛燥下泄之药物,亦散利耗劫阴液,均不宜使用。暑多挟湿,滋滞之品慎用为善。故治疗根本之法,当清暑护阴,轻清疏透,甘凉和润为要。若肺卫热盛者,重于清宣肺气。阴虚明显者,养胃阴为先。脾胃虚弱者,补中益气为主。下元虚冷者,配以温阳补肾。久热不退,邪伏阴分者,则滋阴清热,透营泄热

虽然,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现代空调设备逐渐进入家庭,本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。但在边远山区农村仍屡见不鲜。笔者在粤北山区也频见此病,在长期临床中,以自拟“香荷清暑益气汤”治之,多有显效,方中以香薷解暑,发越阳气,佐以杏仁。更配以荷叶透暑邪外泄,功效更捷。菊花、连翘、蝉衣轻宣之品,辛凉解表。滑石、甘草清暑利湿。投以淡竹叶清心除烦,加强利湿之力。太子参、芦根益气、清热、生津,使气津得救。地骨皮以退久热。诸药合用,共奏辛凉透表而不致汗出过多,清心利尿除湿又不致伤阴,清热解暑又不嫌过于寒凉,补虚扶正而不留邪之功。故暑邪可解,气津自复。

俗话说“防重于治”,由于本病初起时,患儿一般情况良好,无明显病容,高热而精神爽快,好玩,食欲正常。久病后则可显现慢性面容,食欲渐减,面色少华,日渐消瘦,烦躁哭闹,部分患儿次年夏季仍可发病,对小儿健康发育影响极大。故预防本病的发生,应引起广大家长的重视。预防可从以下几点着手

点赞(0)
分享到:
收藏(0)

猜您喜欢

扫一扫手机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