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.生活史 本虫在自然界以狐、野狗、狼等为终宿主,被其捕食的啮齿动物如田鼠等为中间宿主。多房棘球绦虫寄生在终宿主小肠内,孕节与虫卵随粪便排出,啮齿动物因觅食终宿主粪便而感染。地甲虫可起转运虫卵的作用,鼠类亦可因捕食地甲虫而受感染。人因误食含虫卵的蔬菜或生水而感染。虫卵在小肠内孵六钩蚴,后者通过血运侵入肝脏,发育为泡球蚴。在本病流行区,受感染的鼠类被狐或野狗等捕食,泡球蚴囊腔中原头节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。
(二)发病机制
(一)治疗
血象中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增多。肝功能试验大多正常,仅少数晚期患者由于肝广泛病变,血清丙氨酸转氨酶与碱性磷酶增高,白蛋白降低,球蛋白升高,白/球蛋白比率≤1。
包虫皮内试验大多阳性。少数皮试阴性者,血清包虫elisa大多阳性。
1.肝脏b超检查 均可显示肝内不匀质肿块,内部结构紊乱,边缘不规则。肿块中心呈坏死液化暗区,并有斑点状强回声钙化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