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湄公血吸虫病于1950年在泰国南部首先发现,本病在老挝湄公河的江岛(Khong island)流行。1978年才正式命名为湄公血吸虫病(schistosome mekongi)。水中的虫卵进入螺体,在螺体内发育为尾蚴。尾蚴从螺体逸出,尤其早晨为多,终宿主通过接触疫水感染尾蚴。进入人体的尾蚴可通过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到达个各个器官组织,引起病变。本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、肝脾肿大、腹痛、腹泻等。
医疗知识
基本知识
- 是否医保:否
- 易感人群:无特殊人群
- 患病比例:0.0001%
- 传染方式:消化道传播
- 并发症:肝纤维化、 休克、 腹水、 肝性脑病、 肝硬化、 原发性腹膜炎、 败血症、 急性阑尾炎、 脓肿、 不完全性肠梗阻、 结肠癌
治疗常识
- 挂号科室:传染科
- 治疗方式: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
- 治疗周期:30天
- 治愈率:30%
- 常用药品:吡喹酮片、马洛替酯片
治疗费用:根据不同医院,收费标准不一致,市三甲医院约(2000——5000元)
温馨提示: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,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。
饮食保健
湄公血吸虫病宜吃食材
1.宜吃强酸性的具有驱虫作用的食物; 2.宜吃具有驱虫作用的油脂; 3.宜吃具有润肠通便作用的食物。
湄公血吸虫病忌吃食材
1.忌吃厚味的食物; 2.忌吃油腻的抑制胃肠道蠕动的食物; 3.忌吃高胆固醇的食物。